確認需求及建立需求

我們的目標是要儘可能了解使用者、他們的工作和工作的情境,藉此來發展支援使用者達成目的的系統,這是確認需求。再來是從確認需求,產生一系列穩定並且導向良好的設計需求。不用寫成很嚴格規定或者主要文件,但是要知道會隨著時間或者回饋的意見而做改變,我們最後目的就是要產生ㄧ系列的需求。

在這設計需求的過程裡面,我們會碰到『資料蒐集』、『資料解讀分析』、『產生工作描述』,這是一種反覆式的活動。

需求有分為兩種,一種是功能性需求,指出系統該做什麼。另外一種非功能性需求,則是界定系統開發上的限制。例如開發內容的格式被受限制。

環境需求在互動產品裡面被預期拿來使用的環境脈絡,有分為四種:
  1. 實質環境 - 預期產品使用時的環境需求,包含燈光、噪音灰塵等,可能影響互動的情況。
  2. 社交環境 - 是否需要協調或者協同,有無檔案資料需要共用。
  3. 組織環境 - 使用者本身是否有訓練的資源或設備,公共設施或者組織層級關係等等。
  4. 技術環境 - 任何技術限制都屬於此類。
這邊有一個案例探討,『一家自助餐廳中,讓使用者利用信用卡購買實務的系統』,為這情境提出關鍵的功能、資料、環境、使用者及使用性需求的建議。我們可以這樣劃分。
  • 功能:系統要計算購買金額,是否搭配活動折扣。
  • 資料:系統需能辨識餐廳產品的價格
  • 環境:餐廳使用者可能使用端盤,而且會匆忙。實質環境會吵,使用者使用系統時候,可能會和朋友同儕聊天。
  • 使用者:使用族群各年齡層都會有,所以製作新科技上,要考量到越簡單越好,以免造成不適應。
  • 使用性:系統要簡易,使新的操作者也能立即會使用。時常使用的人能記憶如何操作。使用者不願意等候系統執行時間,所以要有效率ㄝ對使用者造成失誤能輕易解決。
資料蒐集是需求活動和評估的重要部份,目的在於蒐集足夠、相關和適切的資料,並藉此產出套穩定的需求。方法有歸納以下幾種:

問卷,用於回答詳細的問題。資料種類是量性和質性資料。優點是可以以少資源方式接觸到許多人,缺點是問卷設計本身非常重要,回覆率可能很低,回覆的資料可能也不是想要的。

訪談,用於探索議題。資料是一些量性的資料,但多數質性資料。特色是如果需要訪問者可以引導受訪者,鼓勵開發者和使用者的接觸,缺點是較耗時,且在人工環境中會容易脅迫到受訪者。

焦點團體和工作坊,用於蒐集多種觀點,資料是屬於量性但是多數質性資料。將意見相同和不同明白指出,鼓勵開發者與使用者間的接觸。缺點可能會有碰到主導的角色存在。

自然觀察,用於了解使用者活動內容,資料屬於質性。優點為觀察實際的活動深入瞭解,此為其他活動無法造成的。但是缺點非常耗時,且資料量會龐大。

檔案文件研究,學習程序、法規及標準。屬於量性的資料。優點是對使用者而言無須時間上的承諾,但是缺點是每日的工作方式會跟程序尚有所不同。

每一種技術方法有一些優缺點,何種資料才是我們要的,會取決於我們採用哪一種位置活動去執行。當以上這些活動都進行了,資料蒐集到了,後面才會開始資料解讀和分析。

資料需求分析可用實體相關圖 Entity-relationship diagram、情境模擬 Scenarios、使用案例 Use cases、基本使用案例 Essential use cases 以及工作分析 Task analysis。這些技術在很多書本都有更專業的教導,當最後將這些分析輸出成文件結果,可以作為後續資料蒐集的工作上反覆地使用。

更多資料可以參考 互動設計(二版) - aNobii - 確認需求及建立需求

Comments